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8节 (第3/3页)
乐几人对有些方面的理解还不是很透,毕竟没实际运作过,盲区肯定会有的。但除去这些不足,对于郑驰乐和关靖泽这样的官场新丁而言已经非常难得。 ??更重要的是这件小事情体现了郑驰乐和关靖泽在人脉经营方面的殷勤。 ??不管是不是有意的,他们这个切入点都挑得很好。对于来信请教的后辈,一般人虽然不至于立刻就另眼相待,但总归会留下点儿好印象;而在同辈之间他们经常发起论题,每开展一论讨论,他们之间的交情就更深一分——渐渐地,积极展开“笔谈”的人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其他人碰上问题也会想起他们来。 ??这就跟青花乡和榆林乡越来越密切的往来一个道理。 ??方海潮想起了如今医学界里头那个无形的网络——以《国医新志》为枢纽的一批华国医学界核心人物。他知道这个杂志最开始就是由“笔谈”演变而来,“笔谈”慢慢发展成了多元化的往来:电话通讯、网络通讯、刊行核心刊物等等。 ??《国医新志》明显是仿照了《医学平台》的模式,意在建立国内医学交流的稳定大平台。 ??而《国医新志》的主创人之一就是郑驰乐的师兄吴弃疾。 ??郑驰乐这个师弟明显是照搬师兄的做法,只不过一切都才刚起步而已。 ??方海潮原本还想提点郑驰乐几句,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郑驰乐不需要自己提点。给郑驰乐当指路人的人已经太多了,方海潮觉得自己不必瞎掺和。他笑着拍拍郑驰乐的小肩膀,让他坐下跟自己聊天:“在这边的生活苦不苦?” ??郑驰乐说:“我要是说不苦那肯定是撒谎,这边的通讯太落后了,跟外面联系时有点麻烦。不过苦归苦,学到的东西也多,日子过得踏实。” ??方海潮笑了:“这心态不错!” ??郑驰乐也不骄傲,转而问起方海潮下一步的打算:“方叔是在省里走访吗?” ??方海潮说:“没错,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自去走走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切合实际。” ??郑驰乐当然知道方海潮的作风。 ??这是他当初跟叶沐英往来的时候了解到的,叶沐英说起过他推崇的一些人,方海潮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新地儿不是先吃喝而是先走访、全方位地了解当地情况再做下一步安排,这都是方海潮做事的原则。以前叶沐英都一一照做,话里话外也没掩藏对方海潮的景仰。 ??好的经验都该学,郑驰乐刚接到调令时两眼一抹黑,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一一照办。 ??效果还算不错。 ??郑驰乐打蛇隨棍上,问方海潮走了一个多月有什么收获。 ??方海潮也不隐瞒,跟郑驰乐和贾立说起自己在怀庆走了一个月看见了什么。 ??怀庆的条件其实不差,像榆林和青花的物产就很丰富,还有很多县乡更是水网发达,可以发展的东西太多了。可惜这些物产比之东南沿岸、长江中下游那些地方来说优势太小,长三角是手工业的天堂,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再加上原本的交通之便,经济发展得非常快;东南沿岸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地方,电子产业、新兴产业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经济状况只能用“飙升”来形容。 ??方海潮的想法还是老路子:要致富,先修路。 ??不过这路怎么修,怎么把原有的条件利用到最大化,还得好好思考。怀庆有便利的水网,可惜气候寒冷,秋冬时根本无法通行,选择走水路运输的人也少。再加上这边的物产都是食用、药用,经济效益并不高,愿意“走出去”的人也少了,很大一部分人居然都选择继续过“自产自销”的小农生活。 ??这样的日子安稳是安稳,要想把经济发展起来却很难。 ??方海潮说:“我要跟华东和永交那边取取经。” ??华东水路交通发达,永交曾经也跟怀庆这边一样发展滞后,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他盯着郑驰乐看。 ??郑驰乐和关靖泽被调派过来,是由于年初他们在《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而在他们的文章刊行之后,关振远和潘家的潘明哲都曾经出来给他们撑场子! ??郑驰乐很上道:“潘叔和关叔肯定都不会藏私。” ??方海潮笑了:“那就好,我做起事来心里就有底多了。行,也别聊了,睡觉去吧,我走了一天也累极了。”